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时,我整个人都是懵的。那会儿刚毕业,以为写代码就是对着屏幕噼里啪啦敲键盘,结果发现光是配个开发环境就能让人崩溃三天——记得当时为了装个数据库,我连brew和apt-get都分不清,把Ubuntu系统折腾得蓝屏两次。
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时,我特别迷恋各种炫酷的动画效果。有次熬夜写了200行CSS想让按钮"优雅地弹跳",结果在Chrome上跑得好好的,到了Safari里直接变成了癫痫发作。同事走过来看了眼说:"你这特效...是准备把用户晃吐吗?"
后端开发更是重灾区。第一次用Node.js写登录功能时,我居然把用户密码用明文存数据库里了!直到有天看到技术论坛里有人讨论"史上最蠢的安全漏洞",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活教材。
工具链的进化
现在的开发工具真是越来越人性化了。十年前要搞个全栈项目,得先搭个LAMP环境,现在呢?VSCode装上插件,脚手架命令一敲,五分钟就能跑起来个前后端分离的项目。虽然有人说这种"快餐式开发"让程序员变懒了,但我觉得吧,能省下配置环境的时间去写业务逻辑,它不香吗?
不过工具太方便也有副作用。上周面试个三年经验的开发者,问他webpack配置原理,对方理直气壮地说:"我从来不用自己配,create-react-app一键生成啊!"听得我太阳穴直跳。
设计思维的转变
做了五六年开发后,我慢慢悟出个道理:写代码容易,做产品难。有次我花两周开发了个"完美"的CMS系统,结果产品经理试用后只说了一句:"用户要找的发布按钮呢?"——原来我把所有功能都做成了需要三次点击才能到达的嵌套菜单。
现在接到需求,我都会先问三个问题: 1. 用户最常操作的路径是什么? 2. 极端情况怎么处理? 3. 这个功能三个月后还会有人用吗?
这种思维方式帮我避开了很多无用功。去年做的电商后台,就因为提前考虑了促销季的流量峰值,在"双十一"当天稳稳扛住了平时20倍的访问量。
技术债的雪球效应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技术债。每个开发者应该都经历过这种场景: deadline迫在眉睫,你明知道该写单元测试,但最后还是选择了"先跑通再说"。结果半年后需求变更,你对着当初写的意大利面条代码,恨不得坐时光机回去掐死自己。
我现在团队有个不成文规定:每周五下午专门用来"还债"。可能是重构一段代码,可能是补测试用例,虽然看起来耽误进度,但长期来看反而提升了开发效率。就像我师父常说的:"你现在偷的懒,都是将来要还的高利贷。"
跨领域的碰撞
最近两年最让我惊喜的,是看到不同领域的技术开始相互渗透。以前做前端的不用懂运维,写Java的不用管界面,现在呢?你要搞PWA就得了解Service Worker,要做微前端得会Docker,就连CSS都在玩各种JS-in-CSS的黑魔法。
这种跨界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有意思的是思维方式的碰撞。有次我们组的前端大神和后台老哥争论API设计,俩人从REST吵到GraphQL,最后居然在gRPC上达成了共识。我在旁边听着,感觉就像目睹了少林武当的高手论剑。
写给新人的建议
如果你刚入行,我的建议是:别急着追新框架。React、Vue这些轮子固然好用,但先把HTML/CSS/JavaScript这三板斧练扎实更重要。见过太多人简历上写满各种技术栈,问到事件冒泡机制却支支吾吾。
另外,一定要亲手部署过完整项目。从买域名、备案到配置HTTPS,这套流程走下来,你会对"网站是怎么跑起来的"有全新认识。我带的实习生里,有个小姑娘坚持把自己做的博客从开发到上线全走了一遍,后来成了组里最抢手的全栈苗子。
说到底,网站开发就像搭积木。初期你可能只会堆砌功能,慢慢就会考虑结构美感,最终要学会预测哪些模块可能最先倒塌。这个过程没有捷径,但每解决一个难题,都会收获成倍的成就感。
(写完这篇文章时,我的IDE又弹出了17个待修复的warning...算了,明天再修吧,技术债嘛,你懂的。)